质量安全所团队在农业灌溉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风险监测上有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9-18 10:44 作者:谢雅晶 来源:质量安全所 阅读:
分享:

近日,质量安全所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创新团队在SCI期刊Food Microbiology(一区,IF 4.6)上发表了基于致病菌和食源性病毒依次同步分离技术对江苏省农业灌溉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病毒和致病菌)污染情况的监测研究。团队成员谢雅晶为论文第一作者,Stefan Schmidt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全球范围内,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农产品导致了大规模食源性疾病暴发。在农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被污染的灌溉水是被污染农产品中细菌和病毒污染的明确来源。然而,目前仍缺乏同时检测灌溉水中细菌和病毒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同步分离方法用于灌溉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可从灌溉水中富集两种食源性病毒(人诺如病毒[GI和GII]和轮状病毒)和三种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即使在较低浓度下,该方法也能有效从阳性水样品中回收食源性病毒和致病菌。GI型人诺如病毒、GII型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检测限分别为4.5、11和16基因拷贝数/毫升,而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限分别为7、10和4个细胞/毫升。使用该方法,确认了在江苏省2017-2021年间采集的草莓灌溉水样本中存在致病微生物污染,检出了包括GI型人诺如病毒、GII型人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轮状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同时发现,当灌溉水样本中人诺如病毒的检出频率和污染水平较高时,从同一农场同时采集的草莓样本中也检出了人诺如病毒,这表明使用被(人诺如病毒)污染的灌溉水用于草莓生产种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这是首次同时检测灌溉水中特定病毒和致病菌的报道,且该新方法也适用于监测各种水资源中的其他相关病原体(如冠状病毒)。

该研究得到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资助。本研究中的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同步分离技术已分别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PCT专利(英国)(已授权)。

   文章链接:Combined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n irrigation water in Jiangsu, China. Food microbiology, Volume 133, 2026,104885.  https://doi.org/10.1016/j.fm.2025.104885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